01 ? 遼寧推進鐵路專用線進企入園 推動大型工礦企業“公轉鐵”“公轉水”?
遼寧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清潔低碳轉型,以實現交通運輸減排降碳增效為總目標,以大型工礦企業運輸結構調整為抓手,制定出臺系列政策文件,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多主體參與的工作格局,持續推動多式聯運提質、鐵路運能提升、水運系統升級、貨車超限超載治理四大專項工作,促進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提升綜合運輸整體效率。截至2023年底,遼寧省34家年運量大于150萬噸大型工礦企業大宗貨物總運量達3億噸,通過鐵路、水路、管道(皮帶廊道)、新能源車輛等綠色運輸量2.7億噸,綠色運輸占比達87.9%,其中,鐵路運量占比69.9%,較2020年提高了42.9個百分點,運輸結構調整成果持續鞏固。 (一)強化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聚焦海鐵聯運,組織創建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年度安排獎勵資金4500萬元;對進出港口指定收費站標準集裝箱運輸車輛實施通行費五折優惠,截至目前已優惠通行費3.2億元;礦石、煤炭、鋼材等170余項貨物港口收費標準平均降低10%,2024年1-4月全省集裝箱海鐵聯運量同比增長35.5%;下浮鋼材、鐵礦石等主要貨類鐵路運價,2022年-2023年累計向企業讓利超過60億元。 (二)推進鐵路專用線進企入園。沈陽鐵路局積極配合企業修建鐵路專用線,2022年以來,新開通鐵路專用線7條,年度新增鐵路貨運量1473萬噸,實現產成品和原材料“門到門”運輸。其中,大連汽車碼頭專用線建成后,商品車鐵路年度作業量由40萬輛提升至80萬輛;華晨寶馬鐵路專用線建成后,商品車裝車時間由6小時縮短至2小時,日發送量由116輛增長至174輛,大幅提升海鐵聯運量。 (三)創新鐵路專用線共用模式。遼寧省共擁有鐵路專用線636條,為提升鐵路專用線利用效率,沈陽鐵路局整合運能富裕的鐵路專用線資源,組織專用線附近生產企業開展專用線共用業務,在提高專用線經濟效益的同時,縮短生產企業短途倒運距離,為“公轉鐵”提供便利條件。 (四)創新“大連—營口鐵礦石組合港”業務模式。遼港集團充分發揮營口港輻射腹地的距離優勢,利用大連港深水碼頭基礎條件,組織鋼廠通過“拼單”方式購買原材料,通過40萬噸級大型礦石船運至大連港,再換裝內貿小型散貨船運抵營口港,最后以皮帶、公路或鐵路的方式疏港至周邊鋼廠,為鋼廠提供“門到門”的全程物流服務。“大連—營口鐵礦石組合港”業務模式緩解了營口港大型礦石碼頭生產作業壓力,2023年營口港礦石船舶平均候泊時間比2021年同期降低88.5%,同時還幫助鋼廠節約采購和海運成本。 (五)統一海鐵聯運相關標準規范。制定行業(地方)標準《多功能鋼質托盤籠車技術要求和作業規范》《港口接入鐵路專用線設置規范》《集裝箱海鐵聯運站場設置規范》等,統一多功能鋼質托盤、港口鐵路專用線、集裝箱海鐵聯運站場等海鐵聯運關鍵設施設備標準,為提高統一海鐵聯運作業規范、提升服務效率和品質提供依據。 (一)加強部門協同聯動。省交通運輸廳牽頭,會同發改、環保、統計、鐵路、港口等單位部門建立運輸結構優化調整溝通聯絡協作機制,持續深入開展多式聯運提質、鐵路運能提升、水運系統升級、貨車超限超載治理四大專項行動,推進遼寧省運輸結構持續優化。核定全省具有鐵路專用線的150萬噸以上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名錄,對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制定“一企一策”“一園一策”,省、市、企業三級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優化,確保各項任務保質保量完成。 (二)加強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充分發揮省級財政獎補資金的引導作用,支持鐵路、港口、大型工礦企業以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為載體,打通多式聯運堵點難點,提高多式聯運市場競爭力。推動港口企業壓降港口收費標準10%,減輕交通物流企業負擔,提升水路運量。實施集裝箱車輛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政策,引導貨運“散改集”運輸,實現交通物流業降本增效。 (三)加強督導考核。完善運輸信息統計,每月調度企業運量數據等相關信息,核定企業運量統計臺賬及運量分析臺賬,將運輸結構調整工作納入對各市交通強國建設督導考核之中,對運輸結構調整工作進展緩慢、推進不力的市加大督辦力度,推動運輸結構調整取得實效。
02 ? 河北鐵路專用線“進碼頭、進園區、進廠礦” 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
河北省擁有豐富的工礦資源和發達的工業基礎,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和物流中心。近年來,河北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的決策部署,積極推動鐵路專用線“進碼頭、進園區、進廠礦”,加快建立大宗貨物綠色集疏港體系、“港口+內陸港”多式聯運體系、企業園區綠色集疏運體系、道路貨運新型服務體系,有力促進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2023年河北全省鐵路貨運量為3.01億噸,鐵路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比重由2017年的7.5%提高到2023年的11.9%,公路貨運量占比由2017年的90.7%下降到2023年的85.9%,貨物運輸結構持續優化,綜合運輸效率明顯提升。 (一)加快港口集疏運鐵路專用線建設。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優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實施方案》,構建以鐵路為骨干的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2018年以來,河北建成港口集疏運鐵路專用線7條,里程270.1公里,新增鐵路疏港能力2900萬噸,減少礦石疏港公路運輸2000萬噸。目前,煤炭集港已全部實現鐵路運輸,曹妃甸、黃驊等4個專業化礦石碼頭均建成鐵路裝車系統或配套皮帶廊道。2023年河北省港口保持煤炭鐵路、水路集港100%,全省港口煤炭、礦石等大宗貨物綠色清潔運輸疏港比例達到91.5%,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80%”的任務目標。 (二)加快企業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聯合省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等部門加快推進大型工礦企業、物流園區等重點鐵路專用線建設。2018年以來,建成鐵路專用線18條,服務6個物流園區和26家企業,里程132.7公里。全省100家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其中82家已接入鐵路專用線。 (三)創新“港口+內陸港”多式聯運體系。推進石家莊國際陸港、京雄保國際智慧港、衡水國際陸港、定州國際陸港等聯運型綜合貨運樞紐建設,開通“保定—秦皇島—仁川”鐵水聯運線路,通過內陸無水港公路集結零散貨源后,鐵路整列直達港口碼頭,實現規模化集海港。創新集裝箱不落地直接裝船模式,實現車船無縫銜接,集港環節縮短3天以上。多式聯運集裝箱運量由2017年的16.8萬標箱增至2023年的89.5萬標箱,年均增長32.2%。 (四)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聯合省財政廳等四部門印發《重點城市重型柴油貨車新能源替代試點實施方案》,對試點市按新增新能源重型貨車每車0.5萬元-0.7萬元標準給予獎勵,持續在“廠區、港區、固定路線、短途路線”等“兩區兩線”場景推廣應用新能源貨車。2023年全省新能源營運貨車達1.7萬輛,增長112.5%。會同省財政廳印發《關于明確沿海港口發展補助資金使用管理等有關事項的通知》,省級每年安排7000萬元對運輸航線、海鐵聯運、內陸港、航運企業落戶等方面給予資金獎補。 (一)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是基礎。省交通運輸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國鐵集團北京局等18個單位建立了河北省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工作規則,形成“市場主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全省運輸結構調整工作。聯席會議有關成員單位多次聯合開展鐵路專用線建設情況現場督導調度,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堵點難點問題,有力推動鐵路專用線項目建成投用,為運輸結構調整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建設綠色化集疏運體系是核心。集疏運體系是連接多種運輸方式的平臺和紐帶,是進行一體化運輸組織的根本所在。河北省根據工礦企業距離港口較近的特點,大力推進鐵路專用線進企入園和皮帶廊道項目建設,促進港口集疏運綠色化發展;以環保績效創A為牽引,引導企業園區大宗貨物運輸選取鐵路、水路、皮帶廊道、新能源貨車等綠色運輸方式,促進企業園區集疏運綠色化發展。 (三)創新運輸組織模式是重要抓手。多式聯運是提升各種運輸方式綜合效能的有效抓手。河北省著力推動管理部門協同聯動、企業主體聯盟合作、物流通道聯接成網、數據信息聯通共享,推動各種運輸方式聯合統一,實現多式聯運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
03 ?浙江推進“四港聯動” 促進運輸結構優化調整?
浙江省推動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強化頂層設計、夯實聯運基礎、強化示范引領、深化平臺建設,大力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和優化調整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貨物運輸結構,提升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促進節能減排降碳。2023年,浙江省完成江海河聯運4.43億噸,同比增加6.1%;集裝箱海鐵、江海、海河聯運分別完成165.2萬標箱、85萬標箱、182.6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13.8%、21.3%、27.5%。全省主要港口大宗貨物綠色疏運比例達91.8%,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一)強化政策制度保障。印發《加快推進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發展建設方案》《深化“四港聯動”發展推進運輸結構優化實施方案》,聚焦設施聯通、樞紐聯結、標準聯接、信息聯網、企業聯盟、通關聯動、多式聯運“七個聯”體系化部署,基本形成以海鐵聯運為核心、江海河聯運為特色、空陸聯運和公鐵聯運為基礎的多式聯運服務體系。累計出臺涉及運輸結構調整相關資金政策50余項,對中轉集裝箱駁運、新航線開辟、“散改集”、江海(河)聯運船隊建設、江海直達運輸準班輪化發展等進行資金補貼,全省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超6100億元。 (二)推動信息互聯。創新搭建“四港”聯動智慧云平臺,打通班輪、貨代、倉庫、碼頭等百余個系統,各類物流數據超1.1萬項,提升多式聯運訂艙效率40%。“海河聯運在線”平臺,通過構建海河聯運一張圖、船舶貨物一線牽、物流信息一點清、企業申報一路通、政府監管一體化,實現貨主、貨代、碼頭、海關、海事等全要素協同。“江海聯運在線”平臺,創新“口岸+物流”一體化申報、“智能預警+提前計劃”疏港調度聯運組織模式,破解船舶入港耗時長、堵港預警能力不足、聯運組織效率不高等難題。“第六港區”數字服務平臺,實現義烏港與寧波舟山港港務、關務、船務一體化,提高海鐵聯運作業效率約20%。大宗貨物“公轉水”在線應用,累計完成“公轉水”貨運量364萬噸,實現碳減排2.9萬噸,綜合物流成本下降15%。 (三)統一技術標準。研發標準化運載單元,設計推出1.8萬噸散貨、438標準集裝箱、內河智能64標準集裝箱運輸船等江海直達船型,并在7條長江內河航線推廣應用,形成全國首支規模化江海直達運輸船隊。牽頭編制《綜合貨運樞紐設計規范》《跨境電子商務物流信息交換要求》《港口集裝箱作業系統技術要求》等系列標準規范,統一海鐵聯運信息交換規則,規范港口集裝箱鐵海聯運、江海聯運作業流程。 (四)創新金融產品。探索“義新歐”國際鐵路運單物權化應用,創新“鐵路單+CIFA提單”雙運單模式和“鐵路運單+提貨碼”融資模式,通過對去程班列實施控貨,為中小微外貿企業提供基于鐵路運單的運費貸金融服務,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目前,已累計發放運費貸款1500萬元。 (一)充分發揮政策推動作用。浙江研究制定省級多式聯運扶持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引導作用,在區域多式聯運體系完善、綜合貨運樞紐建設、運輸組織模式創新、“一單制”發展等方面,打造一批示范案例和集成成果,補齊“一單制”發展短板,培育壯大多式聯運市場主體,推動運輸結構持續調整優化。 (二)深入挖掘信息互聯效能。浙江以信息化技術賦能多式聯運發展,通過構建“四港”聯運大腦,打造“四港”信息交互中心、聯運服務中心、運行監測中心,推動多式聯運運輸方式、單證管理、安全標準等方面的銜接,實現集裝箱多式聯運“一鍵訂艙、一碼約箱、一單報關、一站聯運、一路可視”。 (三)加快推進標準規范銜接。浙江省聚焦多式聯運信息交換、跨境電商物流管理、港口作業技術要求等方面,研究制定多式聯運相關標準規范,推動多式聯運運營服務、作業規范、單證管理、安全標準等方面的銜接,通過推動重點行業多式聯運全流程運輸鏈標準化示范試點,進一步統一多式聯運各環節標準,提升多式聯運整體運作效率。 (四)創新開展實體化運營。浙江省組建四港聯動發展有限公司,由海港集團牽頭,聯合交通集團、機場集團等國有企業以及阿里、傳化、圓通等民營企業,以資本為紐帶,推動海港、陸港、空港等數據共享、業務共建,切實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益,打造無縫對接的多式聯運體系,實現政策規劃與實體運營一體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