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嶇土路、大漠駝道,曾讓幾代內蒙古人惆悵;如今,路,已成為每個內蒙古人自豪的資本。俯瞰草原大地,一條條道路縱橫交錯,暢牽八方;立交橋昂立盤旋,串聯通途。通達的開放之路,連接起內蒙古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路網貫通內外連接樞紐四通八達
“春秋七十度,塞外越千年。”從勒勒車、駝隊,到飛馳的大貨車、高鐵,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遷,是7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事業輝煌發展的真實寫照。
70年前,駝隊、馬幫、勒勒車還行走在駝路或驛道上,全自治區僅有的86輛“萬國”牌汽車破爛不堪,運輸從業人員不到200人。
2016年,內蒙古公路總里程已超19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6000公里,一級公路超過6000公里,12個盟市與呼和浩特之間實現高速公路連通,30條高速公路、一級出區通道與相鄰省份大城市連通,不但形成了南聯北開、承東啟西的路網格局,還增強了城市之間、區域之間、資源地與產業園區之間的公路通行和運輸服務保障能力。
改革開放前,自治區20%以上的旗縣以及25%的鄉鎮不通公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內蒙古農村牧區公路建設起步,2002年、2005年、2010年3個時間節點上,分別形成縣際公路網、鄉鄉通瀝青(水泥)路和村村通公路。今年,公路建設計劃投資1010億元,建設2萬公里,實現具備條件的嘎查(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
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瑪吉格老額吉的蒙古包里做客,老人向總書記道出了牧民們的期盼——草原最需要的就是四通八達的道路。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迅速轉化為一項項交通建設大項目:截至2016年年底,內蒙古農村牧區公路總里程已達16.78萬公里,全區11565個嘎查(村)通暢率達96%,所有的蘇木(鄉)通客運班車,嘎查(村)通班車率也達到98.3%。
據統計,70年來,內蒙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近7000億元。如今,在國家高速公路網中,由北京發出的7條“高速放射線”中的京藏、京新兩條高速公路經過內蒙古。京藏、京新、榮烏高速公路橫貫內蒙古中西部,大廣、二廣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綏滿高速公路直通滿洲里口岸。曾經金戈鐵馬的草原上,國省干線公路縱橫交錯,農村公路如毛細血管般分布在118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好路在前,幸福可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在新的發展規劃中提出,要聚力推進鐵路網、公路網、航空網等“七網”同建,“七業”同興。“公路網”是“七網”建設重中之重,內蒙古將推進高等級公路和農村牧區公路、口岸公路、邊防公路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20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萬公里,形成貫通內外、連接樞紐、四通八達的區域公路網。
車輪上的經濟迅猛發展 貿易朋友圈不斷擴大
內蒙古自治區物產資源豐富,是全國能源大區,也是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坐擁14個公路口岸、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以及呼和浩特等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車輪上的經濟”發展迅猛。
截至目前,內蒙古共建成等級貨運站82個、客運綜合運輸樞紐2個、公路貨運樞紐3個,重點建設了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建成投資億元以上的交通物流園區54個,年營業額達270億元,初步形成了“兩區一帶”(東部地區、西部地區、沿邊口岸經濟帶)的現代物流發展格局。目前,全區道路運輸從業戶數、營運車輛、從業人數分別達到20.7萬戶、33.2萬輛、56.5萬人。
作為我國的北大門,內蒙古內連國內消費市場,外接俄羅斯和蒙古國,并通過俄蒙陸路與歐洲大陸實現互聯互通。近年來,自治區交通運輸廳以“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為重點,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網絡,形成開放型交通運輸格局。
道路運輸業的發展,在擴大內蒙古貿易“朋友圈” 的同時,也讓特色資源和優質資源更暢通地“走出去” “運進來”。如今,中國的果蔬、日用品,俄羅斯的木材、小麥,蒙古國的銅、牛羊肉等產品實現了“你來我往”,承載過東西方商貿往來與文明溝通的“茶葉之路”再現光彩。
在“一帶一路”建設及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背景下,今年,海拉爾至滿洲里高速公路將開工建設。公路建成后,將連起綏芬河、東寧和滿洲里 3 個國家一類口岸,構筑起東北亞最重要的國際運輸大通道。
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筑“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內外聯動、八面來風”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互聯互通的現代交通運輸網絡讓內蒙古動感十足,不斷縮短與世界的距離。
迎著浩浩長風暢行草原,條條大道平坦寬闊,通鄉瀝青路、通村硬化路如彩綢舞動,化作拉動經濟的大動脈。交通運輸網絡完善,發展速度提升、節奏加快,自治區面貌煥然一新。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現代化交通運輸,正不斷推動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