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路網、水網、航線、郵路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快速發展并逐步完善,不少業內人士經常會提出一個問題: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后,行業將往哪個方向發展?
對于交通從業者,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卻又是一個不值得顧慮的問題。為什么?僅從全國兩會期間各方面的期待和訴求也能發現,交通運輸今后的發展空間依然廣闊。只不過,與過去不同的是,新時期對交通運輸提出的是升級了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對交通人提出的是更專業化、更精細化、更具人文關懷的要求。
城市里,迅猛發展的共享單車成為兩會期間的熱門話題。為解決好城市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過去政府沒少想辦法——補充接駁公交短板,優化“微循環”公交線網;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布局公租自行車及配套設施;配套便于騎行的慢行道路系統。即便如此,也沒能阻止非法營運車輛大行其道。
共享單車的迅速走紅,某種程度上說明,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傳統思路和舉措有局限性,同時也表明,“最后一公里”還有旺盛的交通發展需求。既然共享單車這種市場化的事物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還不需要政府專門性的投入,鼓勵創新、因勢利導,豈不更好?即便沒有共享單車,城市人民政府不一樣也要建立并完善慢行道路系統嗎?有政協委員就提出,政府部門要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加強對共享單車的監管,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形成合力,同時完善道路資源、停車空間等慢行服務條件。
在城市群發展方面,除了已納入國家規劃藍圖的交通支撐系統,有人大代表提出了新的課題。如:全國人大代表郭安提出,長江中游城市群現有交通網絡都以連通本省內的城市組群為主,彼此間缺乏統一的、系統性的規劃和建設;貫穿經濟、人口最密集區域的東西方向沿長江鐵路能力不足,西北至東南沿海方向缺乏快速通道。他建議,從國家層面推動中部四省會之間交通升級,形成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格局,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
過去更注重交通本身的功能屬性,今后,它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人文屬性。紅軍長征線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匯聚了壯麗的山脈、湖泊、冰川、草原等自然景觀,以及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和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全國政協委員李鈾建議,統籌開發“長征豐碑”紅色旅游線,以推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
在交通硬件支撐能力大力提升的同時,社會對交通管理和交通服務水平的期待更高。有政協委員提出,運輸服務融合過程中,應注意提高服務標準化、精細化水平。比如,出發前要給旅客提供良好的購票、安檢、候乘體驗;途中要提高信息服務水平,營造溫馨出行環境;到達后做好旅客疏散和換乘工作;另外,還要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如完善多種語言標志標牌、提供有效咨詢服務等。
去年我國民航在航班數量和密度迅速提高的情況下,航班正常率達到76%以上,比2015年提升了8個百分點,但與旅客對民航準點、高效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部分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認為,應該通過優化空域管理等辦法,進一步釋放民航運輸生產力和服務保障能力。
在廣闊的農村地區,一方面,快速機動化對農村公路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對管理養護和安保防護提出迫切需求。兩會期間,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均對此進行呼吁。
全國政協委員穆可發說,農村公路尤其是村組道路里程數每年增長非常快,但安保設施不足,存在很大交通安全隱患。他認為,養護不力,道路設計、建設標準低,也加重了農村公路隱患。
全國人大代表田汝生表示,目前農村公路存在養護主體責任不明確,鄉村兩級公路養護經費欠缺、危險路段缺少交通標識以及超限超載突出等問題,影響著農民出行和生命財產安全,應該盡快完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機制,加快解決養護資金緊缺問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技術和新型載運工具可能給未來交通運輸轉型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資本大鱷對無人駕駛車輛和無人機的追捧,使得其在技術方面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兩會期間,這也成為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有人就提出,應該加快完善相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制度建設、運行管理和相關應用安全評估等工作。
除了重視那些已經列入規劃和計劃的重大交通項目的落地,這些由代表和委員帶來的民間聲音,也代表了現實需求。將這些“微需求”匯聚起來,或許對行業發展來講也是大課題。
令人鼓舞的是,兩會還沒結束,在3月14日的交通運輸部部務會上,李小鵬部長提出了深化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降成本、補短板、強服務,在這個大的原則下,全行業的同仁,應該都知道往哪個方向努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