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穩則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全國各地都制定了農業復工復產的方案,為我國穩定農業生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努力推進農業復工復產,助力脫貧攻堅,要抓好幾個關鍵問題。
嚴格落實差別防控要求。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國內疫情反彈的風險始終存在,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堅決防止疫情新燃點,決不能前功盡棄。一旦防控出現疏漏,不僅會嚴重阻礙農業復工復產,還會加大復工復產的難度和社會成本。農業生產的特點是對自然條件依賴度高,季節性強,一旦因為防控不力,出現疫情反彈,錯過耕作時機,就錯過了今年一年或者半年的農業生產,損失不可挽回。因此,必須嚴格落實中央提出的分區分級差異化疫情防控措施,確保疫情不反彈、不擴散。農業生產在疫情防護方面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由于農業勞動場所一般比較開闊,不像工業生產車間集聚度那么高,這有利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農民防護意識相對淡薄,防護用品比較缺乏,受醫療條件所限,容易增加病毒傳播的機會。這就要求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不能有麻痹和松懈心理,要加強防護宣傳,壓實責任主體,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確保農業健康有序復工復產,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
及時破解復工復產難題。農業生產的復工復產也必須解決人、財、物的問題。人的問題也就是勞動力問題,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形式下的農戶生產,這類情況基本不缺勞動力;另一種是承包經營土地的種糧大戶、種菜大戶、養殖大戶等,他們通常需要雇傭一定數量的勞動力。疫情期間,農民工外出打工受限,政府盡量引導、支持和補貼這些大戶利用本地勞動力,實行本地就業,這是防止農民因疫情返貧的重要舉措。財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農業生產需要種子、地膜、化肥、生產工具等投入,疫情期間,可能因為物流成本上升、生產資料供給不足,造成投入增加,這就需要政府發揮重要作用,在貸款上給予及時放貸,利率上實行優惠政策;在成本費用給予適當的補貼;在生產資料上力保價格穩定。物的問題就是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問題,疫情期間也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引導企業提供充足的供給,確保生產資料價格穩定;同時要保持運輸渠道暢通,建立綠色通道,盡量減少疫情防控中不必要的物流手續和環節,加快物流效率,以免貽誤農時;政府要切實加強市場監管,不要讓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坑害農民。農民的復產復工的難題解決了,既阻止了返貧,也有利于脫貧。
努力推動農產品高質量生產。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高質量轉型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農產品高質量生產,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民擺脫貧困,過上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疫情使人們健康意識進一步增強,未來人們對保健食品、綠色食品的需要,會越來越成為消費潮流。地方政府應該抓住機遇,鼓勵和支持農民調整產品結構,大力發展保健食品、綠色食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這既符合我國綠色發展理念,也符合人們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政府應以疫情防控為切入點,積極幫扶農戶和企業,在農村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鼓勵和幫助農戶和企業探索農村“禽畜飼養—(提供)農業用肥—(生產)綠色產品—(秸稈等作為)農業飼料—禽畜飼養”這種綠色循環經濟,徹底解決牲畜糞便污染和秸稈焚燒污染等問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和公共衛生條件,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充分利用互聯網高效銷售。利用新科技助力脫貧,是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其中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具有銷售鏈條短、成交速度快、流通費用低等特點,尤其適合即時消費的蔬菜、水果、鮮肉等農產品。疫情期間,人們出行購物受到嚴格限制,但也使人們養成了網上購物的習慣和意識。農產品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成為網絡銷售的重頭戲。有的農產品生產企業或農戶,利用互聯網開設了“菜園子”、“網絡超市”銷售自己的產品;有的基層村支部、村委會利用網絡直播有組織地為農戶銷售產品,銷路良好,農民們越來越嘗到了網絡銷售的甜頭。對于那些地處偏遠、又有綠色產品生產條件的農牧戶,更適合利用互聯網建立銷售渠道。疫情催生出的人們新習慣,從原來習慣于實地逛菜市場,轉變為習慣于網絡上逛“菜園子”,這要求企業和農戶要學會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提高銷售效率和經濟效益。地方政府在其中要幫助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加快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二是建立有利于快速物流的公路交通設施。新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既可以為農民提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又為新科技助力脫貧創造條件。
積極探索農業領域共享經濟模式。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農業領域探索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推動脫貧、防止返貧,實現共同富裕?,F代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本身,就具有合作共享的內在要求,比如土地灌溉需要共享水利設施;農產品收割需要共享機械化作業;農產品銷售需要共享平臺,降低一家一戶承擔的風險和更高的流通費用,等等。有些經濟資源本身就帶有共享屬性,比如旅游景點、特色農家院等,需要農戶共享基礎設施、共享特色品牌等。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形式多樣的鄉村共享發展模式,這些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疫情給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也上了一堂課,一家一戶難以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相反,通過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作用,通過農戶之間的團結互助,以利益為紐帶,建立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互聯網平臺等共享經濟模式,必將為農業生產降低風險發揮作用,為共同富裕創造條件,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活力。
(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