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我國工業經濟經過數十年飛速發展,目前工業規模居全球首位,生產總量突破了30萬億元,并已基本建立門類齊備、獨立完善的現代工業基礎設施系統。但是,中國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卡脖子”等問題仍然突出。與此同時,近年來以網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科技取得重大進步,數字經濟在重塑中國工業經營管理模式、新業態產品開發等方面影響巨大。數字經濟將如何賦能工業高質量增長?本文基于數字經濟賦能的視角,深入分析了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據此進一步提出數字經濟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機 遇
(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戰略落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我國經濟社會將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觀點,并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工作的基本方針。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基礎,其發展關乎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因此應該放在更為關鍵的戰略地位。2018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促進中國制造業優質發展,堅定不移地構建制造業強國。2019年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務院經濟發展工作會上指出,要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由此可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為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帶來了巨大機遇。
(二)數字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2021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賀信中指出,要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數字社會環境,構建數字合作格局,筑牢數字安全屏障,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有序推進骨干網擴容,協同推進千兆光纖網絡和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6G)網絡技術儲備,加大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積極參與推動6G國際標準化工作。我國政府近年來不斷推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加快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持續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潛能。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我國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為39.2萬億元,增速高達9.7%。在政策支持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為進一步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將成為主要發展方向。根據國際著名調研機構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的研究報告預計,2022年我國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產品市場規模將超過7937億元,比2021年增加9.2%,并繼續超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2022年數字化轉型支出將超過3291億元,比2021年增加18.6%,數字化轉型將是中國企業的核心戰略。2020年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繼續實施政府扶持優惠政策,全面推動“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新優勢。中國工業數字化變革已然成為未來發展方向,而更多傳統工業企業也開啟了轉型策略,為中國數字經濟與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經驗參考。
挑 戰
(一)“大而不強”仍然突出。一是從行業地位來看,盡管中國工業發展規模已持續幾年位居世界首位,且世界價值鏈(GVC)的參與指標也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上,但GVC地位與指數相對較小的尷尬局面卻尚未突破。這也意味著,中國工業盡管在全球經濟分工系統中參與度很高,但目前仍處在世界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中低端,存在“低端鎖定”的潛在風險。二是從產品供給方面來看,中國制造最大優勢是產品性價較高,可滿足消費者基本需要。但是產品質量、檔次要比德國等發達國家低5%左右,而僅僅5%的差異便導致了中國制造生產附加值與全球制造業強國差距被進一步拉開。三是從企業品牌價值方面來看,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工業領域自主品牌和龍頭企業數量相對較少,而現有工業品牌市場實力也不足,且部分企業在品牌推廣方面缺乏經驗,故品牌影響力亟待進一步提高。
(二)技術創新水平較為滯后。由于中國迅速興起,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除采用出口關稅等國際貿易壁壘阻礙中國制造業發展外,還采用“科學技術冷戰”(即采用科學技術封閉管理手段)阻礙中國制造業在先進科學技術和國家戰略性工業技術方面快速發展?!翱茖W技術冷戰”嚴重影響了中國科技獲取與產業提升速率,從而導致中國工業技術創新無法趕上全球一流水平。另外,由于中國工業技術創新體系機制等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上升空間依然巨大。2021年,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總投資占比僅為6.09%,而美國、法國在2010年就已超過了19%和26.3%。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基礎科學研發投資水平較低。由于中國大學和科研機構人員將時間更多投入論文和課題中,導致投入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的研究工作的時間相對匱乏,所以中國在短期內較難形成以科研機構為基礎、以促進市場發展為目標、以政府行政服務能力為保障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發展體制。
(三)產業鏈協調運轉不暢。中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高已嚴重阻礙工業高質量發展。而且中國傳統工業領域還尚未意識到新技術變化對產業鏈升級的關鍵作用。技術創新部門雖然可以在高科技領域“大展拳腳”,但由于對中國傳統工業生產工藝與過程并沒有基本了解,無法對具體經營產品進行支持,從而造成了我國產業鏈和技術創新鏈條之間銜接不暢,生產工藝基礎研發與工業化實際運用嚴重脫節,有研究與發展(R&D)項目規模以上企業占比小,且在價值鏈中重要環節的研發工藝自主性和安全性、穩定性嚴重欠缺,技術創新鏈上對產業鏈升級的支持嚴重缺失。這造成了產業鏈內部銜接不暢,加之國內外工業技術配套力量薄弱,無法有效保障中國工業高速發展,嚴重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提高。
(四)要素影響減緩成長步伐。由于工業成長所需資本的稀缺性日益明顯,中國工業價格增長風險明顯上升。從國內角度來看,傳統要素成本上升導致中國工業的供應鏈協同面臨挑戰,企業面臨風險比以往更高。當前,中國企業主要面對六種成本負擔,即人才、資本、場地、運輸、設備和制度性成本。以勞務成本為例,在2010年至2020年,中國工業企業年人均工資上升了約2.7倍。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隨著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由2011年的9.09%一路下降至2020年的5.25%,我國工業經濟已然步入“薄利”時期,政府啟用新興制造要素助力工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五)制造業數字化人才相對匱乏。中國制造業公司對數據信息技術迅速創新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欠缺,無法由上而下推進數字化轉型。同時,由于這些公司對技術研究與創新的投資量不大,因此很難吸納與儲備高級的數字化人員,同時對數據賦予服務業態等方面頂層設計不夠深入。據2020年7月《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在未來五年內,中國云計算工程領域預計需約150萬名工程師、約100萬名應用與測試人員;無人機飛行員、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系統人員缺口將超千萬人??梢娢覈鴶底只瞬湃笨谌允铸嫶?,開展數字化人才培養已刻不容緩。
(六)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一方面缺少協調計劃。不少大生產企業并不能意識到工業數字化轉型是一種富有沖擊力的技術變革,只是把信息化部門作為技術主導力量,將工程任務外包給一些公司或者專家,從而造成了工程碎片化。另外,由于工業數字化轉型牽涉眾多,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社會各領域,缺乏專業技術機構統籌協作,沒有統一的管理制度和運行體制,還有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問題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工業數字化轉型過程。
對 策
(一)建立準確政策導向,完善發展環境。相關部門應確定數據經濟社會與實物經濟融合健康發展的主要方向,將其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規劃體系,制定發布相關決策、計劃及具體實施措施,成為貫穿始終的各項管理工作重點;應將推進數據經濟社會與制造業生產區域深度融合健康發展列為構筑先進經濟體、培養經濟增長新動力、推進工業結構優化轉型的重點任務,圍繞《中國制造2025》等項目持續開展,推進制造業生產區域轉型提升的各項工程;深入轉換政府職能,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為實施數字化轉型創造優越的政策措施氛圍;全面推進產金結合,發揮金融機構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助力中國經濟社會爭先提速的作用。
(二)健全新型基礎設施,提升要素效率。首先,應當健全保障新興數碼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各種制度優惠政策舉措,包含行業優惠政策、經濟財務優惠措施、投融資服務優惠政策等,以助力推動“新基建”發展。其次,科學合理策劃新興數碼基礎設施,由點及面,由大到小,逐漸推動“都市——農村”實現新基建全面覆蓋。再次,加大對傳統物理設施的數字化更新力度,提高對傳統設施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同時,抓好信息安全預警管理工作,以推動傳統設施在新數字經濟時代發揮更大作用。最后,全面注重新興數字信息技術運用與普及,在豐富新數字技術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對基礎設施工程中各個環節的過程優化,最終達到其內在各技術模塊間高度協調,增強新興基礎設施工程對行業優化與提升水平的雙重效果。
(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智能化水平。繼續堅定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構建以數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工業重要領域共性科技系統;立足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根據“兩化”結合要求,著重對制造業領域目前成長所依賴的信息化、高新技術、云網絡平臺、產業網絡等新興信息技術加以轉化提升;加強應用技術研發,解決智能芯片、傳感器等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逐步緩解我國工業重要領域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組織研發機構繼續開展數字科技研發、智慧生產技術創新與轉化,并與市場部門合力推動科學技術成果應用;繼續完善科研體制機制,繼續健全普通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學術導向機制,支持地方各級科學技術機構根據科學研究熱點與自身資源優勢主動選擇科研項目,構建與完善“容錯式”科研機制,積極引導廣大科技工作人員投入科技創造工作。
(四)大力培育發展平臺,完善產業生態。一是強化工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力量。通過中小企業公司內部培育、網絡開放培育、行業合作培育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行業孵化器建立,并通過吸納整合境內外各種科技資源,加強產學研融合、校企合作,逐步形成工業高等院校與行業公司、科研機構合作創新發展數字科技的長效機制,優化中小企業產品供應能力與服務供給水平,建立良性企業技術創新氛圍。二是推進建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網絡技術服務公司,為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進行業務方案設計、業務流程優化、機器互聯工程執行、系統協同、運營維護管理和云平臺等一體化服務;推進制造商互聯網平臺支撐體系建立與運用及推廣,積極吸引大中小類型制造業企業云上網絡平臺,充分運用制造商互聯網平臺的海量信息,攻破工業生態中供應商、價值鏈環節與創業鏈間的“數據孤島”和“流動壁壘”,有效推進制造業全要素連接與資源優化配置,完成其生產技術創新與經營管理模式向高效、共享與合作的轉化。
(五)深入推進產業融合,促進產業升級。一是推進工業和互聯網相關領域深層次結合。擴展工業產品管理、組織運行質量改善的發展空間。根據工業高質量成長的內容和特點,不斷促進在大數據倉儲、交易、采集加工等領域與工業有機結合,積極促進工業生產企業在技術開發、生產加工、經營管理等各方面大數據信息技術和工業智慧設備應用,全力促進工業數字化發展,提升制造業服務社會生產力。二是加快推動現代化制造業生產和現代生活服務業的深化整合。著重圍繞領先制造商互聯網技術應用、產品柔性化訂制設計推廣、信息共享制造服務平臺發展、供應鏈管理優化等方面,提高服務型要素在投資與增長中的比例,促進領先制造商資源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有機結合。
(六)打造專業人才隊伍,提高數字素養。一是強化公司人才隊伍管理。工業經濟發展基礎就是領域內創新發展的秩序競爭,而市場經濟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培養的競爭。要發揮創新發展在制造業領域成長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引導制造業企業借助自身平臺引人使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讓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得以投入行業一線工作,讓企業技術創新人才供給切實滿足市場需要。二是改革人員流動、招聘與激勵。加強對本地人員挖掘與外地人員吸納力度,健全有關領域人員薪酬保障制度。各地應積極參與建設高端人才社區,為新吸引高層人員創造在工作生活、子女教育、高檔就醫等方面的便捷服務;建立健全凝聚人才隊伍和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功能的各項選拔和考核制度,暢通人員職務和職稱提升途徑,全面調動有關領域人員創業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