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團結村車站,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鐵海聯運常態化班列首發列車整裝待發。
在加快省市交通樞紐建設、完善區域互聯互通的同時,長江上游地區近年來搭乘國家開放戰略快車,不斷開辟向西、向南的國際物流新通道,助力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目前,以中歐班列和南向國際公路、國際鐵海聯運為主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已初步形成。
“渝新歐”“蓉歐”班列牽引效應釋放
作為西部內陸探索對外開放的開創性舉措,六年前,我國首條中歐班線路“渝新歐”在重慶開啟,隨后成都、貴陽、昆明等長江上游地區城市相繼開通或融入這個國際物流大網絡。尤其“渝新歐”“蓉歐”班列,近年來在全國率先成熟化運行,發揮出巨大的開放牽引效應。
重慶市物流辦副主任李斌介紹,近年來通過不斷優化線路,拓展出境口岸,增設貨物分撥點,“渝新歐”運行效率和頻率進一步提升。2017年上半年,共開行310列,同比增長90%,總貨值達19.8億美元,去程平均每周6班至10班,回程平均每周2班至4班,運行時間縮短至13天左右。最近還成功實現回程運郵,將固定在每周四、六分別發運一個郵件集裝箱,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蓉歐”班列也加快拓展聚集輻射范圍。成都市口岸與物流辦負責人透露,“蓉歐”班列已形成中線至波蘭羅茲、北線至俄羅斯莫斯科、南線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三線并行格局,構建起“一主多輔、多點直達”的國際鐵路班列網絡體系。2016年開行數量達400多列,預計2017年將達1000列,“未來五年內‘蓉歐’班列服務網絡和能力將覆蓋全歐洲”。
積極開辟南向通道
向西拓展同時,長江上游地區省市近年還積極開辟南向國際物流大通道,以便更快捷地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打造“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
鐵、公、水并行,跨區域聯動,成為主要策略。重慶積極構建與東盟各國之間的公路貨運國際大通道。2016年4月,這一大通道的東線正式打通,貨物從重慶出發,經廣西憑祥口岸抵達越南河內,全程40小時,比海運縮短20多天;2017年7月底,中線貨運班車開通,將這一物流大通道延伸至泰國曼谷。貴州則與四川、廣東等周邊省市協作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川貴廣—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
連接長江上游和華南出海口的南下鐵路通道也加快推進。2017年5月,一批發自重慶經廣西欽州港轉海運抵達新加坡的貨物成功交貨,這標志著南向大通道開始試運行。南向大通道從重慶出發,利用鐵路運輸,經貴陽、南寧到廣西北部灣,再通過海運至新加坡及全球,較之既有的“重慶-上海-新加坡”的江海聯運模式,縮短20天以上的運輸時間。
“綜合來看,長江上游地區以重慶為樞紐,已初步搭建起向西直達歐洲、向東江海聯運、向南鐵公海聯運,聯通歐亞的‘Y’字形戰略性國際物流大通道,并逐步開始發揮‘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功效。”重慶市交通委規劃處副處長李灼說。
亟待強化協同完善配套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盡管長江上游地區主要方向的國際物流通道骨架已形成,但目前還處在培育時期、初級階段,相關通道的容量、配套功能還比較薄弱,運行成本也相對偏高。受訪官員和專家認為,下一步應著重強化協同、完善配套、降低成本,使之更加高效、通暢、經濟,以加快推動長江上游地區全面融入國家開放發展大格局。
首先,強化線路統籌,避免重復投入、資源浪費。一家同時參與中歐班列、江海聯運承運的大型物流企業負責人透露,仍有部分省市不顧區域大局和市場規律,拼搶線路、貨源。建議由國家層面以及區域協調機制來加強統籌協調,切實遵循市場規律,打破各自為政,使相關資源得到最優配置,通道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其次,加快完善配套開放平臺。重慶交通勘察規劃設計院副院長蔣江松建議,鑒于目前長江上游地區開放平臺普遍比較欠缺,應著力依托國際物流通道及輻射網絡,因地制宜、按需配置一批鐵、公、水、空開放口岸和保稅平臺,以此帶動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與通道提升相得益彰。
此外,不斷優化運行效率,盡快降低國際物流通道運行成本。上游省市物流官員和專家認為,應進一步優化縮短“渝桂新”“渝新歐”境內外的運行線路,并從強化聯運銜接,提升中轉和通關效率,建立高度靈活的信息化管理機制,推行水、公、鐵“一單制”等方面著手提效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