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作為連接海洋與陸地的紐帶,是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在促進國際貿易、保障供應鏈穩定、提升區域競爭力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目前,三分之二以上的全球貿易、90%以上的中國進出口貿易都是通過以港口為樞紐的航運完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由新華指數研究院編制的《世界級海洋港口群綜合指數報告(2024)》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港口群整體呈現出領先發展的態勢。
從綜合指標上看,長三角中部港口群、山東港口群、長三角南部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與日本東京灣港口群、紐約—新澤西港口群一起,位列世界級海洋港口群第一梯隊。
▍多視角構建綜合評價模型
可以看出,中國港口群以高效的運營效率、先進的基礎設施、卓越的綜合服務能力,成為全球頗具系統重要性的互聯互通港口共同體,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據相關數據分析,發現沿海港口與內河建設正成為基礎設施領域的新熱點。在這一趨勢下,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沿海省份正加速推進沿海港口的建設;同時,廣西、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也在集中力量,大力發展人工運河項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浙贛粵運河項目預計總投資達3200億元,長度超過京杭大運河,不僅在投資規模上創下新高,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顯著,被視為世紀級的水運工程。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貨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分別為寧波舟山港、唐山港、上海港、青島港、廣州港、日照港、天津港、蘇州港、煙臺港及北部灣港。
(圖源網絡)
此外,國家陸續出臺港口建設相關政策,大力推進港口整合與區域協同發展,引導港口向智慧、綠色、安全、高效方面發展,持續提升我國港口綜合服務和競爭能力。
從貨物吞吐總量上看,寧波舟山港、唐山港、上海港分別位列中國前三大港口;從增速上看,上海港、日照港及青島港位列前三,均高于全國增速,分別為6.7%、5.8%、5%。此外,蘇州港是十大港口中唯一的內河港口,常年位居十大港口之列。
該報告通過數據勾勒出全球19個特色鮮明的先進港口群全貌,展現出新時代世界港口發展的高級形態;分析RCEP海運貿易的趨勢性和結構性變化,客觀折射出全球貿易動向。
其中,“世界級海洋港口群發展指數”從港口集群化發展視角構建綜合評價模型,設置基礎設施、生產規模、腹地支撐、運營能力、高質量發展、協同發展和綜合服務體系7項一級指標和下屬23項二級指標,在考慮港口硬件條件的同時,對港口間相互協調、港產城融合發展和綜合服務體系構建進行了考量。
從基礎設施水平方面看,長三角中部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長三角南部港口群、山東港口群實力較強,在碼頭作業能力上的表現出色。
從港口群生產規模水平看,中國港口群在國際范圍內普遍處于領先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港口群在港口整合數量和資源上的優勢,更得益于中國港口群在協同發展中實現的效益增量。
從腹地支撐方面看,長三角區域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借助龐大的國內市場和經濟增長,港口群腹地支撐力相對強勁。山東港口群的發展勢頭好,與腹地經濟的增長同步提升。腹地GDP、外貿進出口、營商環境和投資吸引力協調并進,給山東港口群提供了有力支撐。
整體上,全國各港口競爭格局較2023年未發生變化。寧波舟山港已連續15年貨物吞吐量全球第一,集裝箱吞吐量穩居全球前三。另外,由于北方港口大部分為大宗商品原材料貿易港,主要以煤炭、鐵礦石、石油、天然氣及制品、鋼鐵等為主要對象,容易抬升港口貿易“噸位量”,因此在貨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北方港口常年占據大半席位。
▍港口集群化整合不斷加速
近年來,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整體上呈增長態勢,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增速較為穩定。據交通運輸部統計,今年1至6月,我國沿海和內河港口進出港船舶數量達1521.17萬艘次,貨物吞吐量達91.84億噸,同比分別增長14.35%、4.85%。江河湖海之上,航運貿易蓬勃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有力。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