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省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過低,請進行網頁播放器升級!
2012年至2021年,我國快遞年業務量從57億件增長至1083億件,增加了18倍。自2014年起,業務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龐大的市場、海量的業務、極高的時效,離不開自動化、智能化物流裝備的助力。截至今年6月底,行業全自動分揀中心超過400個。作為服務業,快遞業如何帶動上游制造業發展?二、三產業間擦出了怎樣的火花?記者進行了采訪。把15年來中國快遞業務量化作一條曲線,其陡然攀升的坡度頗為亮眼。2007年,突破10億件;2010年,邁上20億件臺階;2014年,跨過100億件大關,實現歷史性突破。然而,高速增長的業務量也帶來了“爆倉”的問題。從2009年起,每年“雙11”期間,海量包裹集中涌入快遞網絡,滯留在轉運中心、末端網點等多個環節,快遞一時變“慢遞”。怎么辦?行業達成共識:上設備,用科技來解決人力不足的瓶頸。國內外考察了一圈,快遞企業負責人頗為苦惱:國內,沒有相關供應商;進口,一套設備動輒三四千萬元,企業無法承受。這時,中科微至創始人李功燕抓住了全新的市場機會。在李功燕看來,快遞分揀設備的底層技術已在實驗室里經過了10多年的驗證,技術非常成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實現商業化轉換。2016年5月,李功燕團隊第一套交叉帶快遞包裹分揀系統樣機完成。同月,團隊和中科微投共同成立中科微至。首臺設備售價約1000萬元,只是進口設備價格的1/3至1/4。“首臺套的突破是最難的,我們遇到了好時機。”中科微至公司總經理姚益說。2016年,電子面單已逐步取代手寫面單,為實現自動化分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消費者已不愿再忍受“慢遞”,各方壓力下快遞企業必須做出改變。第一家與中科微至合作的企業是中通快遞。2016年11月,中科微至的自動分揀設備在中通快遞東莞分撥中心正式運行。自動化設備的加入,讓轉運中心操作員人數從400人降至85人,日處理量卻從40萬件提升至50萬件,分揀準確率也提高至99%。嘗到了甜頭,快遞企業紛紛上馬自動分揀設備。2018年,中通投入的自動分揀設備數量較上一年已經翻番;圓通投入近40套自動化分揀設備,對近半轉運中心進行改造。火爆的市場吸引了更多制造商加入,競爭者的入局也加速了行業創新的步伐。2018年,一款“小黃人”機器人橫空出世,為快遞自動分揀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小黃人”機器人,由浙江立鏢機器人公司研發生產。不同于自動化分揀線,立鏢機器人將分揀中心設計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機器人工作平臺,下層為分揀收件區,由機器人自動識別地址,自動規劃路線,再將包裹投入相應的收件區。“小黃人”機器人一經亮相,便受到了申通的青睞,在其浙江、山東、河南的轉運中心相繼投入使用。自此,物流裝備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涌現出了中郵科技、新北洋、德馬科技、金峰物流等新企業。截至2019年底,中國快遞業累計建成超5000公里自動化流水線,與中國地鐵總里程相當。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自動分揀設備市場規模約260億元,年度增長率約21.8%。其中,13家頭部快遞分揀設備商實現營收148.1億元,同比增長44.2%。短時間內實現爆發式成長,國內物流裝備行業走的是一條總裝、集成的道路。“國內大部分集成商核心部件都需要向外采購,不少關鍵部件還依靠進口。隨著競爭的加劇,把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里愈發重要。”姚益說。實現快遞自動分揀,最關鍵的一環是“讀碼”。即當快遞在分揀帶上高速流轉時,設備能及時抓取、讀取包裹的條形碼,準確判斷包裹的下一個目的地。要實現這一功能,離不開智能視覺系統。“以設備常用的8K高速動態條碼識別相機為例,原先我們都依靠進口,一臺相機進價20萬元。”姚益介紹,經過幾年攻關,中科微至在相機的核心算法、設備結構、關鍵單元等方面都實現了國產替代。不僅如此,中科微至自主研發的相機識別率比進口產品高0.5至1個百分點,能有效應對條碼污損、褶皺、變形、傾斜、模糊等問題,識別準確率達到99%以上。裝備企業奮發向上,快遞企業也開始與供應商合作,協同攻關。針對“讀碼”環節,圓通與供應商建立聯合攻關小組,在行業內創新性地將工業相機、上位機、稱重組件與交叉帶的供包臺組合在一起。這種組合式設備既能掃描還能稱重,可同步將包裹條碼、重量、對應的網點代碼等信息上傳到業務系統,實現數字化工具與自動化設備的融合。目前,在這一創新設備的助力下,圓通成都集運中心的4層自動化分揀設備,每小時處理量可達19萬票,設備的分揀準確率接近99.9%。供需雙方的協同創新也延續到物流裝備的智能化改造階段。如今,在不少商超的自動結賬環節,消費者只要將購買的物品放進自動結賬機,設備即可自動掃描、計算出商品的款式、單價、總件數以及總價。“我們希望未來的智慧物流也是如此。貨物走到哪里,設備都能自動識別、智能分析。”菜鳥物流科技產品技術部負責人許俊說。這一場景的實現離不開RFID(射頻識別)芯片。長期以來,RFID芯片及讀寫器都被國外企業壟斷。為實現行業的智能化升級,菜鳥物流、京東、順豐等企業紛紛發力RFID芯片的研發制造。“RFID芯片看起來像透明膠帶一樣柔軟。從制造工藝上講,RFID芯片對制作工藝的要求比手機芯片要低很多,但對芯片中集成的算法要求很高。”許俊說,相比服飾、商超等應用場景,物流場景更為復雜,對RFID的識別準確率要求更高。為此,菜鳥物流聚焦RFID的標簽設計、讀寫器研發、算法優化,將RFID芯片的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97%。同時攜手上游半導體供應商,研制物流專用RFID芯片,將RFID芯片價格降至0.1到0.2元,為大規模應用提供可能。中國市場規模龐大、時效嚴苛。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國內物流裝備企業開始闖蕩全球市場。與韓國最大電商企業Coupang簽訂了近2億元人民幣的智能物流系統項目;參與俄羅斯最大電商OZON公司的智能物流項目;競標東南亞最大電商Shopee的智能配送中心項目;簽訂西班牙、德國和美國跨境電商智能物流項目訂單……2021年,德瑪科技國際化邁出實質步伐。目前,德馬科技在全球初步構建了“中央工廠+全球區域工廠+本地化合作組裝工廠”的全球化制造網絡,在印度、越南、巴西、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設立了營銷服務中心。2019年至2021年,分別實現海外銷售收入1.67億元、2.11億元、3.34億元。中科微至同樣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產品已出口至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北美、南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在手訂單合同金額合計約24.80億元,海外市場占比18.63%。今年6月17日,巴基斯坦首個自動化快遞分撥中心建設所需的核心設備和零部件從上海港起航。8月,裝滿5個集裝箱的設備正式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和拉合爾。“分撥中心所有的設備,甚至連每一顆螺絲都是中國制造的。”菜鳥物流巴基斯坦項目有關負責人說,菜鳥物流的20人團隊將駐守4個月,完成設備的安裝、調試,幫助巴基斯坦電商Daraz備戰“雙11”。Daraz電商該項目負責人烏斯曼·庫雷希表示,自己幾年前曾前往中國參觀快遞轉運中心,對那里的自動化設備印象深刻,“菜鳥物流提供的自動化分撥設備,將縮短我們的分撥時間,過去我們花4個小時要完成的工作,現在1個小時就能完成。”近年來,快遞企業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極兔速遞在深耕東南亞市場后,2022年先后在墨西哥、巴西正式起網運營,目前業務范圍已覆蓋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12個國家;菜鳥物流已在歐洲、美洲、東南亞等地建立海外倉、分撥中心……無一例外,這些企業都帶著國內物流裝備一起漂洋出海。“中國物流裝備的性價比、可靠性、穩定性、工作效率都是最高的。”許俊說。(記者李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