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交通運輸發展
(2016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發展歷程
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三、發揮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作用
四、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
五、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結束語
前 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交通運輸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全面深化交通運輸改革,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交通運輸進入了各種運輸方式交匯融合、統籌發展的新階段。
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交通運輸需要進一步加快發展,充分發揮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作用,當好先行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
一、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交通運輸面貌十分落后。全國鐵路總里程僅2.18萬公里,有一半處于癱瘓狀態。能通車的公路僅8.08萬公里,民用汽車5.1萬輛。內河航道處于自然狀態。民航航線只有12條。郵政服務網點較少。主要運輸工具還是畜力車和木帆船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明確提出首先要創造一些基本條件恢復交通運輸。經過3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期,修復了被破壞的交通運輸設施設備,恢復了水陸空運輸。1953年起,開始有計劃地進行交通運輸建設。在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和國民經濟調整期間(1953-1965年),國家投資向交通運輸傾斜,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民用機場,提高了西部和邊遠地區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覆蓋程度,疏浚了主要航道,新開辟了國際、國內水路和空中航線,擴大了郵政網絡,增加了運輸裝備數量。“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交通運輸發展一度受到嚴重干擾,但設施和裝備規模、運輸線路仍在增加,特別是針對沿海主要港口壓船、壓港、壓貨日趨嚴重的局面,加快了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在此期間,管道運輸也得到了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交通運輸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中國政府把交通運輸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開交通運輸市場、建立社會化融資機制方面進行開創性探索,積極扭轉交通運輸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被動局面。鐵路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出臺了提高養路費征收標準、開征車輛購置附加費以及“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等扶持公路發展的三項政策;公路、水運工程建設項目開始實行招投標制度;港口率先對外開放,海運業最早實現“走出去”;民航走上了企業化發展道路,航空運輸市場開始形成;實施郵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中國速遞服務公司,恢復辦理郵政儲蓄業務;加大交通運輸建設投資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1988年滬嘉高速公路通車,實現中國大陸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1992年,中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交通運輸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開展鐵路建設大會戰,1997年起鐵路進行了連續六次大提速。公路和水運實施公路主骨架、水運主通道、港站主樞紐和支持保障系統的“三主一支持”規劃,制定了加快建設步伐的目標任務。民航機場建設費和基礎設施建設基金、鐵路建設基金、內河航運建設基金先后設立。為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公路建設投資進入“快車道”,高速公路建設大規模興起。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加強西部地區鐵路、公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干線建設。提出“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發展目標,掀起農村公路建設新高潮。深化港口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港口建設。實行郵電分營和郵政政企分開,郵政向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現代郵政業方向發展。《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等一系列規劃陸續出臺。大力提升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加強城鄉客運、城市公共交通、交通運輸安全應急救助等領域建設。2008年組建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大部門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同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開啟了“高鐵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進入了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新階段。2013年,鐵路實現政企分開,交通運輸大部門體制改革基本落實到位。交通運輸全面深化改革,建設法治政府部門,加快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四個交通”建設,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國家戰略制定發展規劃。加快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成網,推進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提升綜合運輸服務保障水平。加強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管理,支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城鄉客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推進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區域交通協調發展,西部地區高鐵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交通條件顯著改善。2013年,西藏墨脫公路建成通車,中國真正實現縣縣通公路。
60多年來,中國交通運輸總體上經歷了從“瓶頸制約”到“初步緩解”,再到“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奮斗歷程,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縮小,部分領域已經實現超越,一個走向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展現在世界面前。
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經過多年改革發展,多節點、全覆蓋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初步形成,“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一大批綜合客運、貨運樞紐站場(物流園區)投入運營,運輸裝備發展不斷升級,運輸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科技創新和應用實現重大突破,交通運輸市場體系、管理體制和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一)基礎設施網絡
多層次的鐵路網基本形成。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2.1萬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鐵路1.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以高速鐵路為骨架、以城際鐵路為補充的快速客運網絡初步建成。全國鐵路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53.5%和61.8%。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大能力通道逐步形成,物流設施同步完善,逐步實現了貨物運輸直達化、快捷化、重載化。
廣覆蓋的公路網建立起來。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57.73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2.3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國省干線公路網絡不斷完善,連接了全國縣級及以上行政區。農村公路里程達到398.06萬公里,通達99.9%的鄉鎮和99.8%的建制村。路網技術結構不斷優化,等級公路里程占公路總里程的88.4%。
初步形成干支銜接的水運網。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港口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3.13萬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221個,煤炭、原油、金屬礦石、集裝箱等專業化泊位達1173個,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專業化、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7萬公里,等級航道占52.2%,高等級航道達標里程1.36萬公里,長江、西江、京杭運河等航道通航條件不斷改善,初步建成了以“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為主體的內河航道體系。
民用機場體系基本成型。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民航運輸機場達210個,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為中心,省會城市和重點城市區域樞紐機場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線機場相互配合的格局。空管設施建設不斷加強,2015年保障飛機起降達到856.6萬架次。通用機場加快發展。機場軌道交通和機場快速通道加快建設,機場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的銜接更加緊密。
鄉鄉設所、村村通郵總體實現。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郵路總條數達2.5萬條,郵路總長度(單程)達637.6萬公里,郵政普遍服務營業場所總數達5.4萬處,村郵站總數達21萬個。快遞服務營業網點達18.3萬處,網路總長度(單程)達2370.5萬公里。
油氣管道骨干網絡初步形成。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陸上油氣管道總里程達11.2萬公里,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三大主干網絡和“西油東送、北油南運、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的油氣輸送網絡。
(二)運輸服務能力
運輸量位居世界前位。2015年,全社會完成客運量194.3億人、旅客周轉量30047億人公里;完成貨運量410億噸、貨物周轉量173690.6億噸公里。鐵路旅客周轉量、貨運量居世界第一,貨運周轉量居世界第二,公路客貨運輸量及周轉量、水路貨運量及周轉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周轉量、貨郵周轉量均居世界第二。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郵政業年服務用戶超過700億人次,快遞年業務量居世界第一,大型網絡購物促銷“雙11”活動單日處理峰值超過1.6億件。管道貨運量達7.1億噸,周轉量達4138.8億噸公里。
運輸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模式及冷鏈等專業物流快速發展,集裝箱、廂式貨車等標準化運載單元加快推廣,城鄉物流配送信息化、集約化程度明顯提升,提高了社會物流運行效率。交通運輸安全水平大幅改善,鐵路旅客運輸總體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2015年道路交通萬車事故死亡人數較2005年下降了72.4%,全國運輸船舶百萬噸港口吞吐量等級以上事故件數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10年滾動值為0.018(世界平均水平為0.24)。大力提升客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公交優先”戰略扎實推進,全國公交專用車道達8569公里,快速公交系統(BRT)線路長度達3081公里,定制公交、夜間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務產品的新模式不斷豐富,網約出租汽車等新業態快速發展。
運輸服務通達性顯著增強。高速鐵路覆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比例達65%。道路客運線路達18.1萬條。全國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突破4.5萬條,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105條,運營線路總長度達3195公里。水路國際運輸航線和集裝箱班輪航線往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個港口。民航定期航班航線達3326條,航線里程超過786.6萬公里(按重復距離計算),通達境內204個城市,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55個國家(地區)的137個城市。全國鄉鎮快遞服務營業網點覆蓋率達70%。
運輸工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5年年底,鐵路主要干線全部實現內燃、電力機車牽引,客貨運輸車輛品種和結構均實現升級換代。民用汽車數量達到17228萬輛,公路客貨營運車輛總數達1473萬輛,貨運車輛平均噸位數由6.3噸增加至7.5噸,專用貨車(含甩掛運輸車輛)占比由5.1%提高至27.2%,營運客車高檔化、舒適化和貨運車輛大型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水上運輸船舶達16.6萬艘,海運船隊運力總規模達1.6億噸,內河貨運船舶平均噸位超過800噸,高等級航道通航水域船型標準化率達到50%,船舶大型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發展趨勢明顯。民航擁有運輸飛機在冊架數2650架,通用航空企業擁有在冊航空器1904架。郵政業擁有各類汽車24.4萬輛、國內快遞專用貨機71架。
初步建立高效的安全監管和海上應急救助體系。建立和完善國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海上搜救打撈力量持續增強,搜救志愿者隊伍不斷擴大。初步構建了廣泛覆蓋、反應迅速、立體高效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海上應急保障體系。
(三)科技創新和應用
基礎設施建設技術世界領先。高速鐵路、高寒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高速鐵路成為“中國制造”和“走出去”的新名片。高原凍土、膨脹土、沙漠等特殊地質的鐵路、公路建設技術克服世界級難題,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先后建成通車運營。陸續建成一批世界級特大橋隧,特大橋隧建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技術以及大型機場工程建設技術世界領先,實施港珠澳大橋、洋山港集裝箱碼頭、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系列重大工程。
裝備制造技術快速進步。以高速列車、大功率機車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鐵路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新能源道路運輸裝備初步實現產業化。自主研制的支線客機、通用飛機、直升機已交付使用,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主研制大飛機的國家。大型專業化碼頭裝卸設備制造、海工機械特種船舶、集裝箱成套設備制造技術領先世界,300米飽和潛水取得創新性突破。郵政光學字符識別(OCR)、視頻補碼、碼址校驗等分揀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廣泛應用,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蓬勃發展。鐵路建成了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實現了運輸生產調度指揮信息化。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基本實現了全國聯網。港口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在水運管理中廣泛應用,開發了長江干線電子航道圖技術。民航商務信息系統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郵政建立國家、省、市三級聯動視頻監控體系。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等現代導航信息技術在民航運輸、物流配送中廣泛應用。北斗導航系統成為第三個面向國際航海應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四)改革與法治建設
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經過30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交通建設、養護、運輸不斷推向市場。積極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交通運輸投資運營,大力推廣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模式(PPP)。交通運輸全面實現政企分開。不斷推進簡政放權,創新優化行政審批服務方式。加快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基本形成。
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適應改革發展需要,對交通運輸法律法規進行了大量的立、改、廢工作。目前,共有《鐵路法》《公路法》《港口法》《航道法》《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民用航空法》《郵政法》等8部法律、《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公路安全保護條例》《道路運輸條例》《國際海運條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船員條例》《民用機場管理條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郵政法實施細則》等65部行政法規,以及300余件部門規章。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初步建立。2008年、2013年實施兩輪交通運輸大部門制改革,形成了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的大部門管理體制架構。各地積極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三、發揮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作用
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政府堅持把交通運輸擺在先行發展的重要位置,交通運輸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和改善民生以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了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作用。
(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支撐經濟增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投資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助推器,“十二五”期間,中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2.5萬億元。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經濟運行效率提升,降低了物流成本,帶動了汽車、船舶、冶金、物流、電商、旅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2015年,郵政業支撐的國內網購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
保障物資運輸。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促進了多種運輸方式順暢銜接和高效中轉,提升了物流體系綜合服務水平,有力保障了煤炭、原油、鐵礦石、糧食等重點物資運輸,2015年中國港口完成煤炭一次下水量6.7億噸、外貿原油接卸量3.2億噸、外貿鐵礦石接卸量10億噸。開辟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有效保障和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
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中國政府把推進交通運輸先行發展作為支撐“四大板塊”“三大戰略”等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點任務,積極打通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之間的聯系通道。依托京滬、京廣、沿海、沿江等綜合運輸大通道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港口群形成的經濟帶、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城際公路客運普及和城際軌道加快建設促進了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城鄉交通一體化讓城鄉經濟融合更緊密。
(二)服務和改善民生
服務群眾安全便捷出行。推動“平安交通”建設,著力構建科學完善的交通運輸安全體系,運輸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出行由“走得了”向“走得好”升級發展。“春運”等節假日綜合運輸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穩步提高,舒適度不斷提升。“互聯網+交通運輸”快速發展,提供實時交通運行狀態查詢、出行路線規劃、線(網)上購票、智能停車等“一站式”服務。12328交通運輸服務監督電話全面開通。
助力扶貧脫貧。進入21世紀以來,先后實施鄉鎮和建制村通達通暢工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扶貧等10多個專項建設計劃,加大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交通建設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間,投入車購稅資金超過5500億元支持交通扶貧建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83.8%的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86.2%的建制村實現通硬化路。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客運車輛通達率,逐步解決了溜索等特殊問題。
有效應對突發事件。交通運輸應急體系在重大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等突發事件應急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害和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中,交通運輸救援隊伍第一時間搶通救災“生命線”,為搶救生命贏得寶貴時間。海上搜救力量妥善完成多起海上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積極參與馬航MH370失事客機搜尋等工作。2010年至2015年,組織協調海上搜救行動12411次,搜救遇險人員108464人,其中外籍人員8070人。
(三)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節能減排。大力推進綠色交通建設,與2010年相比,2015年國家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下降6%,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下降6.5%,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下降10.5%,民航噸公里油耗下降近5%。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工具不斷增加,公共自行車系統快速興起。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設立了船舶排放控制區。長江干線、京杭運河、部分沿海地區開展水運行業應用液化天然氣(LNG)試點示范,部分港口安裝了碼頭油氣回收裝置,實施了船舶岸電工程。
保護生態環境。在交通運輸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環節貫徹生態保護理念,逐步建設了一批示范性綠色鐵路、公路、港口和航道,探索創新荒漠區、高寒區、圍填海區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生態修復技術。“十二五”期間,完成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生態修復總里程近1300公里,修復總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公路路面廢舊料循環利用率達到40%。全國煤炭運輸港口、重點礦石運輸港口開展粉塵污染控制措施,沿海地區、長江干線布設了溢油應急設備庫和配置點。高速鐵路采用“以橋代路”,有效節約了耕地,減少了對沿線城鎮的切割。
四、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
中國政府大力推進與國際間的互聯互通,在擴大開放的同時,不斷深化與世界合作,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交通運輸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新格局。
(一)國際客貨運輸
加強國際互聯互通。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與周邊14個國家中的5個國家有鐵路聯通,有11個鐵路口岸,開行多條通往歐洲和亞洲國家的中歐、中亞鐵路集裝箱班列,常年開通的邊境公路口岸基本通二級及以上公路,一批具有國際物流功能的物流園區和貨運場站建成運營。積極推動航運國際和區域合作,中老緬泰共同推進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開發。民航利用代碼共享、航空聯盟、航線聯營、股權合作等方式,優化國際航線網絡,不斷提升航班頻次和通達性。2015年國際及港澳臺快遞業務量達4.3億件,快遞企業服務網絡拓展至海外市場。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積極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運輸便利化。2015年,通過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出境旅游的人次達1.2億。
支撐對外貿易。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交通運輸加快發展為中國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提升國家競爭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海上運輸承擔了90%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量以及98%的進口鐵礦石、91%的進口原油、92%的進口煤炭和99%的進口糧食運輸量,成為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支撐。中歐班列快速發展,已成為國際貨物聯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國際交流合作與對外開放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政府歷來重視并積極參與交通運輸國際組織事務,認真履行各項國際義務,在鐵路合作組織、國際海事組織、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和萬國郵政聯盟等重要交通運輸國際組織中發揮著建設性作用。作為鐵路合作組織創始國之一,中國在各項標準和規范制訂中具有重要影響力;自1972年恢復在萬國郵政聯盟合法席位以來,一直連任郵政經營理事會理事國,并一直當選行政理事會理事國;自1989年起,已連續14次當選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自2004年起,已連續5次擔任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推進多雙邊合作和區域合作,與100多個國家簽訂了鐵路、公路、海運、民用航空和郵政政府間協定及雙邊、區域合作文件;建立了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會議、上海合作組織交通部長會議等多個交通運輸合作機制,倡議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港口服務組織。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交通發展,為亞洲、非洲多個國家援建了一批交通工程。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交通運輸業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1979年,原交通部駐港企業招商局在深圳創辦蛇口工業區,在全國改革開放的棋盤上先行一步。1984年國家設立14個沿海開放城市,沿海港口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目前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領域,除了鐵路干線和民用機場的建設經營要求中方控股外,所有公路橋梁、港口碼頭、其他鐵路和城市軌道對外資不設限。在運輸服務領域,公路貨運、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國際海運輔助服務完全放開。
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國鐵路、交通工程建設和港口運營領域等向全世界展示了雄厚的產業競爭實力。中國的國際海運量占全世界海運量的三分之一。中國交通運輸企業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正在從傳統勞務輸出和工程承包向資本輸出、技術輸出、管理輸出、標準輸出轉變,業務涉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港口經營、遠洋運輸、交通運輸裝備、船舶檢驗、航海教育等眾多領域。
五、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十三五”時期,中國交通運輸發展將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高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率,積極發揮不同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堅持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綠色化發展,建設國內國際通道聯通、區域城鄉覆蓋廣泛、樞紐節點功能完善、運輸服務一體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交通運輸保障,更好地服務中國經濟發展,更好地連通中國與世界。
——全面深化交通運輸改革。深入推進綜合交通運輸改革發展,促進各種運輸方式深度融合,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鐵路市場化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和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加快推進空域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行政效能。
——構建內通外聯的運輸通道網絡。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推進對外交通走廊和海上絲綢之路走廊建設。打造高品質的快速網絡,加快推進高速鐵路成網,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絡,適度建設地方高速公路,增強樞紐機場和干支線機場功能。完善廣覆蓋的基礎網絡,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推進普通國省道提質改造和瓶頸路段建設,提升沿海和內河水運設施專業化水平,加強農村公路、通用機場建設,推進油氣管道區域互聯。提升郵政網絡服務水平,加強快遞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新改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3萬公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班車。村村直接通郵。
——建設現代高效的城際城市交通。建設城市群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周邊節點城市間1-2小時交通圈,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與周邊重要城鎮間1小時通勤都市圈。在城鎮化地區大力發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形成多層次軌道交通骨干網絡。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到2020年,基本建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中原、成渝、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際鐵路網。加快300萬以上人口城市軌道交通成網,新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約3000公里。加強郵政、快遞網絡終端建設。
——打造一體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優化樞紐空間布局,建設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水平,加強中西部重要樞紐建設,推進沿邊重要口岸樞紐建設,提升樞紐內外輻射能力。完善樞紐綜合服務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絡,強化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實現不同運輸方式協調高效,發揮綜合優勢,提升交通物流整體效率。
——推動運輸服務綠色智能發展。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加強標準化、低碳化、現代化運輸裝備和節能環保運輸工具推廣應用。實施“互聯網+交通運輸”行動計劃,加快智能交通發展,推廣先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裝備應用,加強聯程聯運系統、智能管理系統、公共信息系統建設,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益。
——提升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安全生產法規制度體系,有效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管理部門監管責任。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應急處置和救援水平。強化事前預防,開展平安交通專項行動,加大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管控力度,突出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全面實施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多發頻發。
結束語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交通推動發展,交流促進合作,通達實現共贏。中國政府將不斷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并繼續加強與世界各國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合作,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