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隨著疫情得到逐步控制以及經濟的復蘇,航運需求不斷上升。
然而疫情的反復仍然會時不時打斷港口處理業務的節奏,防疫措施趨嚴、勞動力缺乏嚴重以及基礎設施短缺等問題進一步加劇著港口的擁堵。
據陽明官網消息:陽明海運一艘部署在美東航線的集裝箱船YM ESSENCE,在前往中國鹽田的途中,有船員的COVID-19檢測呈陽性。
陽明表示,受影響的船員立即被隔離,并采取必要措施,在高雄進行船員更換。船舶完成清潔和消毒。所有船員也在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據了解“YM ESSENCE”(IMO:9496599),可裝載4662TUE,建于2014年。目前服務于陽明的美東EC4航線。
事發時該船正執行075E航次。共艙的船公司有:YML、HPL、HMM、ONE等。
截至目前,該船已于2022年6月7日安全抵達并靠泊鹽田,于6月9日離港啟航前往蓋梅港,途經新加坡到美紐約、諾福克預計6月25日抵達薩凡納。
EC4航線的掛靠港序為高雄-香港-鹽田-蓋梅-新加坡-紐約-諾福克-薩凡納-查爾斯頓-紐約-新加坡-高雄。
陽明表示,對于此次事故造成的不便和船舶的延誤深表歉意,目前仍無法控制。
據Sea-Intelligence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由于集裝箱航線間的時間表缺乏可靠性,致使70%的船舶無法按時到港。而這一現象導致數十億美元被浪費。
由于船舶未按時到達而造成的延遲,導致庫存不得不被更長時間的滯留。長期持有庫存相當于經濟損失,Sea-Intelligence根據海上貨物實際延誤創建的模型顯示,該損失高達約50億至100億美元。
分析師指出:“在疫情爆發前,延誤的貨物平均占比為20%,但在過去幾個月里,延誤貨物的比例增加到70%。”
Sea-Intelligence分析師隨后又計算了因貨物延遲運輸而損失的標準箱×天數。疫情前平均每月因貨物延誤損失800萬TEU*天。在2022年1月,這一數字增至近7000萬TEU*天,然后在3月又降至5700萬TEU*天。
Sea-Intelligence首席執行官Alan Murphy表示:“可以這樣理解,1月份損失31TEU*天的情況,相當于一個標準箱的貨物在倉庫中存儲了整整一個月。
按照這種‘庫存’的定義,疫情前的正常情況是,每月延誤的貨物量,相當于26萬TEU的貨物在倉庫中存儲了一個月。由于目前的供應鏈延誤,這一數字飆升至180萬TEU的庫存水平。”
根據Sea-Intelligence的報告,貨物在倉庫中閑置等于額外的供應鏈成本,而庫存成本取決于集裝箱內貨物的價值,以及內部收益率(IRR)。
分析師在其研究中指出:“當然,貨物的價值差異很大,但合理的全球標準基準是40000美元/TEU。”此外,合理的IRR更難評估,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的經營環境。
“因此,我們進行了兩種計算,一種是IRR為5%,另一種是IRR為10%。”Alan Murphy說道。
為了評估對基線損失的總體影響(因為一些貨物總是被延誤),Sea-Intelligence分析師計算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的累計損失。
Alan Murphy指出:“這告訴我們,單是嚴重的船舶延誤就已經給全球托運人造成了約50億-1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這只是海運端的損失,不包括任何內陸運輸的延誤或港口擁堵。”
DHL貨運部門的負責人表示,明年港口擁堵的情況應該會得到緩解,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新的集裝箱運輸船將交付,而需求將從疫情高點回落,但仍不足以讓全球供應鏈恢復到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